好书推荐 | 想了解中国慈善历史,但不知道有什么书可读?

1.png

中国慈善简史   周秋光  曾桂林 著   人民出版社 / 2006-2

本书共分《绪论篇》《渊源篇》《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等5篇、11章。著者求通、述要、出新,纵横结合,首先在宏观上勾勒了慈善、慈善事业与慈善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研究方法;其次又从微观、渊源上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观念和社会迁的关系;然后叙述了先秦以来的慈善、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衰落与再次崛起。

2.jpg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日本」夫马进 著    伍跃  杨文信  张学峰 译    商务印书馆/ 2005-6

作者借鉴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市民的公共性”即公共领域的概念,对中国明清以来直至民国的善会善堂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地方自治萌芽问题和中国早期社会福利史问题。

本书资料翔实,作者不仅广采方志、文集、日记、慈善书、实征册、而且大量利用征信录、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并且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因而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真知灼见。

3.png

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   秦晖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0

现代社会科学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学术界把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称为“第三部门”。

本书第一章绪论主要展示了“第三部门“的“创选”与“被创造”的“第三部门”。第二章为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西社会之比较,以及对传统中国小共同体本位的质疑。第三章主要以古希腊罗马为例,讲述公益事业发展史的西方模式,如公基金与“近拟原则”的出现。第四章则聚焦于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国模式,分析其公益与“公害”。

4.jpg

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梁其姿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3-1

本书主要讲述了,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

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5.png

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日本」小浜正子 著    葛涛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2

本书以“社团”为中心,以上海的城市社会为舞台,对中国近代地区社会的结构及其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考察。认为从帝政后期开始,“社团”便根植于中国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相互进行结合的基础。在近代上海,“社团”除了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起作用之外,还成为民族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担负着都市社会的公共职能,支持了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便在“社团”的活动中培育、发展起来。本书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探究这些团体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作用,来阐述上海社会公共性与公领域的特点。

6.jpg

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  李文治  江太新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4

本书是一部长时段(从北宋至清末)研究中国宗法宗族制发展变化及族田义庄专著。书中除对制度本身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探讨外,特别论述了中国宗法宗族制与地方基层政权结合,对加强和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族田义庄对缓和阶级矛盾、延缓封建统治所起的重要作用。

7.png

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   蔡勤禹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本书从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互动的角度,展示了一副民国时期社会救济的全景图,从社会民众层面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真实情况。以1927至1949年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国统区为限,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考察了民国的社会救济,从民国社会救济立法、社会救济设施、社会救济思想、社会救济体制、社会救济措施,到社会救济的绩效和水平等,都作了具体的考察。

8.jpg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王卫平  黄鸿山 著   群言出版社/2005-1

本书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尤其是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政府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民间社会主持的以社区为中心的慈善事业和宗族面向族内贫困人员所实行的救济。

9.png

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  蔡勤禹 著   商务印书馆/ 2008-6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的一个救灾组织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作者从组织模式入手,深刻剖析华洋义赈会的组织架构、权力分配、总分会互动与自律机制,揭示出该会不再是传统慈善组织,而已演进为具有现代组织属性的民间组织。同时,从社会自组织角度出发,考析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检讨在“强国家、弱社会”情势下,社会自组织与国家互动方式及状况。其不仅对于拓宽民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非营利部门的成长及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又具有借鉴意义。


9.jpg

宋朝社会救济研究   张文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本书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切入社会救济研究。书中所讲的社会控制是指国家对于社会的控制能力, 包括制度控制和思想文化控制两种方式。作者从社会救济的整体定义出发, 即把社会救济看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制度。此外,本书着力描述政府救济的系统体系,其指出政府社会救济包括灾荒救济、对社会贫困人口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以及对其他社会特殊群体的救济。

关于中国慈善史的著作,可参考:

10.jpg

11.jpg

12.jpg

来源:慈善史研究资讯公众号(ID:cssyjzx2019)文章《学术资讯||数说慈善史研究(上编:著作类)》的基础上,采用豆瓣图书等平台资料,汇编介绍了10本关于中国慈善史的代表性著作,供公益同仁参考。

题图素材来自网络,作者系法国画家莫奈。

下一篇:我国捐赠相关法律政策演进的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