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慈善
慈善力量将全面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将持续释放能量。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国际局势变幻,经济增长放缓等趋势,对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完善提出新要求。
为此,二十大提出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调整社会结构的渠道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减震器。在这一背景下,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将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慈善事业将在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指引下持续发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进一步释放能量,全面深入参与教育发展、健康中国、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应急与风险防控、社会治理、国际交流等事业的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以法促善
慈善法修订出台将推动慈善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2023年,随着修订后的慈善法的发布实施,慈善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优化法制环境。慈善法(修订草案)已于2023年1月28日完成社会意见的公开征集,有望在今年两会前后经审议通过。慈善法修订后,将带来中国慈善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慈善体制的系列变革。
在慈善法律体系方面,中央层面将依据慈善法有望出台或调整诸多慈善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如慈善组织登记认定、慈善公开募捐、慈善活动监管、信息公开、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救灾捐赠管理等多个方面细化相关规定,增强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如《民法典》《突发事件应对法》《信托法》等;地方层面将依据慈善法,加快出台或修订本地慈善法规政策的步伐。
在慈善体制机制方面,将建立慈善工作协调组织或机制,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协同参与的应急慈善机制将逐渐得以完善。
1.在慈善法律体系方面
中央层面将依据慈善法有望出台或调整诸多慈善法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如慈善组织登记认定、慈善公开募捐、慈善活动监管、信息公开、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救灾捐赠管理等多个方面细化相关规定,增强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如《民法典》《突发事件应对法》《信托法》等;地方层面将依据慈善法,加快出台或修订本地慈善法规政策的步伐。
2.在慈善体制机制方面
将建立慈善工作协调组织或机制,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协同参与的应急慈善机制将逐渐得以完善。
人人行善
社区慈善持续深入发展将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3年,社区慈善将得到持续深入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慈善资源将持续向城乡社区聚集,社区慈善也将得到更深入发展,推动建设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区是慈善的起点与落脚点,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与生命,但长期以来也是慈善资源的薄弱地带。如相对于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近3.9万个乡级行政区和近61万个村社,275个社区基金会数量明显偏少,且地区分布、城乡分布不均,16个省(自治区)没有设立社区基金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
2023年,慈善资源将继续向基层扩容下沉,推动城乡基层治理,且随着各地的探索与全国性项目的布局,区域分布将更为均衡。
技术为善
互联网公益生态更加多元 2023年,互联网技术将与公益慈善继续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推动慈善创新,同时慈善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造更多场景。
互联网企业将继续释放技术优势,以多种方式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公开募捐指定平台定位转变为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将更加专注于信息展示、捐赠支付、捐赠使用情况查询等专业服务。为了吸引慈善捐赠,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将持续开展符合公众需求和平台特色的互联网公益节,但常态捐赠是需要着力突破之处。
慈善组织将更加主动拥抱互联网、数字科技等新兴领域,但同时要克服技术屏障、人才缺乏等困难。随着互联网个人求助进入慈善法的规范范围,个人求助将更为有序。
商业向善
后疫情时期企业将进一步加强履行社会责任 2023年,我国进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疫情时期,经济的逐渐回暖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慈善,商业向善将进一步加强。
1.在国企与上市公司方面
将继续在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标准的引导下,在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保障、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履行社会责任。
2.在民营企业参与方面
202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将对民营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宽松环境,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信心与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更多的收益投入公益慈善领域,回报社会。
来源:东平慈善总会公众号